在年初市委市政府全会上,陈一新书记的讲话中提出了“赶超发展,浙中崛起”的思路,在最新召开的我市第六次党代会上,陈书记又提出了“五个战略”、“五个更加” 、“五条道路”,建设“五个金华”思路,在未来五年将举全市之力建设金义都市区核心城区。在提出这些思路时,陈书记都提到了一个关于提高我市城市能级的概念。
一、 城市能级与法律专业服务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而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可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种形态和阶段。
我们现在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城市群,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就象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和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城市的能级提升与包括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等在内的系列指标密切相关,必须是这些指标达到了与相应的城市能级相匹配的状态,才能真实体现城市的发展状况。
浙中城市群建设,加快金义大都市核心区的建设,推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法律专业服务的需求会显现在各个推进的环节中,法律专业服务的层次和领域也都会面临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高要求,迫切需要法律专项服务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否则城市能级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要求高了,但是我们城市的法律专业服务却依然处在服务业结构层次低、比较优势不足,依附性强、独立性差,机构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低、高端人才缺乏、竞争力弱,行业自律水平低、行业协会发展滞后的状态,那么将会严重影响金华城市能级的真正提高。一个高能级的城市,没有一支精良的法律服务队伍,没有一个浓厚的法律服务环境,政府、企业、公民都缺乏运用法律服务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就象一个着西装戴礼帽的现代人配了双秦始皇时代人们穿的鞋子,看上去滑稽而又别扭,显然是不匹配的、不合适的,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二、 我市的法律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状:
1、资源丰富,法律服务业发达。全市有1000余名执业律师,律师人数居全省第三位,近千名律所从业人员,有260多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00余名公证员和公证从业人员,60多名司法鉴定人员和24000多名人民调解员队伍。这些人员组成了我市强大的法律服务网络,遍布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十分丰富。法律服务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也较大。
2、经验丰富,法律服务业队伍素质良好。这支队伍拥有良好的大局意识,拥有十分丰富的服务经验。他们曾经以“百名律师联百村”和“千村千顾问”的方式结对服务农村,无偿开展农村法律顾问活动,得到过省政府年度“行风新事”和省司法厅年度“工作推进”奖,并以此推动我市建立了“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已有4724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农村法律顾问,法律顾问覆盖率已达93%,今年上半年还将实现农村法律顾问全覆盖的目标。他们曾经以组团的方式服务过2011全市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得到过省厅“年度工作创新奖”,做法和经验也得到过司法部副部长批示在全国提倡推广。他们曾经组织法律服务小组,全程参与服务我市城乡公交公司化改革工作,以过细的法律援助和精湛的人民调解技巧化解过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东阳至金东公交线路改造中的矛盾纠纷。他们曾经大规模地组织过“企业法律体检”,积极帮助企业应对2008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们致力于以党建促队建,提高自身素质,律师协会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工荣誉称号。
“赶超发展、浙中崛起”的号角吹响时,这支队伍已经做好浙中城市群建设、金义都市区建设和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法律服务,助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浙中崛起的各种准备。
存在的问题:
1、 政府没有把法律服务业纳入到现代服务业的范围。
法律服务业无论是内容、形式、规模还是纳税贡献,都是现代社会上必不可少的服务行业,是一个无烟、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但是,政府系列的会议文件、扶持政策中均没有把法律服务业列入到服务业的范围,没有为这个行业定性,也没有为这个行业提出发展的规划要求,更没有为这个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政策。
2、 政府缺失对法律服务业的政策保障
政府缺失对法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大,虽然有部分高端人才培养的经费扶持,但缺失对这个行业青年律师和基础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保障。服务业发展引导体系和引导资金的安排中也没有将法律服务行业纳入。法律服务行业被排除在了政府“服务行业”的框架外,就更谈不上政府所给予的政策保障。
三、提高城市能级,“赶超发展,浙中崛起”,发展好法律专业服务行业的思考与建议:
一要有人才。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法律服务人才。首先,加强开展适应浙中城市群建设所需的专项法律服务培训,以“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用项目化培训的思路,把本地法律服务人员组织起来,去国际、国内著名院校进行专项培训,去国际、国内知名并有特长的法律服务机构进行交流式考察、培训。其次,要建立专项法律服务人才库,以专业化的领域及服务项目为基础组建服务团队,组团的方式为城市群建设中的高端法律需求提供专门的法律服务,有专人管事。再次,要以“策略性联盟”的思路来应对解决本地高端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鼓励本地与本地、本地与异地之间不同的法律服务机构形成策略性联盟,特别是要与国内有知名度、有品牌、专业化程度高的法律服务机构建立联盟关系,在具体法律服务项目上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援引外力中“高、精、尖”的资源力量作为支持,借外力打造本地高端法律服务平台。
二要有保障。建议从市人才办人才培训资金和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法律服务业专项培训资金和扶持资金,建立常态的法律服务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法律服务行业的执业人员中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青年律师在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努力奋勇闯过了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后,签约某宾律师事务所并经过一年的实习后,就成了一名“执业律师”,他们不象其他去工厂、公司就业的大学生,只要与老板签约了,就可以到某一个具体岗位上从事某项工作,并以此取得相应报酬,新的执业律师的签约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律师法》执业申请程序上规定的一个要求,代表的只是你与该执业机构的一种关系,并不代表与他签约的律师事务所就要负责为其提供薪金,并不代表这些签约后就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现实当中绝大多数的律师事务所对实习律师和新起步的律师都没有薪金和酬劳,而他们大多需要经过三五年甚至更多年的经验积累、人脉资源积累、知名度的提升才能建立一个提供其生存或发展的执业基础,才能解决其自身的温饱问题,才能谈得上他的事业发展,才能有高端服务的能力水平。刚刚大学毕业就走上律师执业道路的人,很多都存在严重的生活困难,许多需要靠家里接济度日,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其实属于政府没有关注到的特殊群体,他们形式上已经就业了但实质上并没有解决就业问题,青年律师的成长需要政府关注,青年律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培养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
三要有基地。即法律服务业务用房。法律服务既是自古就有传统服务业(它更多地体现在诉讼方面的作用)。但是,社会发展已经赋予了法律服务行业无限丰富和现代的服务理念、内容与形式,当今的法律服务业已经脱胎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服务行业了,而且,这个服务行业已不再是官方或富裕阶层人士特有的服务行业,它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普及到百姓,已经从单纯的诉讼服务扩展到社会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传统的诉讼服务已经成为巨大的法律服务业务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非诉讼业务充分占据了法律服务行业的比重,更多的百姓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需要运用法律服务业为其实现和保护权益。法律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贵族化的东西,所以法律服务中心已经应运而生,并且已经体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功效。司法部已经在全国推行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并已经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业务用房建设提到了“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任务的高度来谋划了。政府必须为法律服务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法律服务要有其直接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服务基地。如果在浙中城市群建设中,能同步发展法律服务业,让金华成为法律服务高端人才集聚,法律服务中心大平台功能健全,法律服务成为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常规需求和普通思维,那必将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打造我市新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和城市文明,提升我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要有品牌。首先服务机构要品牌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律师行业协会要积极建立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建设的引导和培育机制,增强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应对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我市经济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对服务水平高、社会效益好、信用度高、管理理念新的优秀法律服务机构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促进法律服务机构走规模化、品牌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要改变我市普遍存在的法律服务机构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严重溃乏等现象带来的服务范围受限制、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发展的困境;要有足够的法律服务机构和人才与我市城市群建设所需相匹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次服务项目要品牌化。应对浙中城市群建设将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服务,服务的领域、对象、专业都要十分明确,要有专业服务的精神和水平,要有深度服务、贴身服务的能力与意识,要有主动服务、诚信服务的态度与追求,力求法律服务全行业、服务的全过程都贯穿品牌和经典的理念。